中国城市社会创新能力指数研究 结项报告

一、项目简介

城市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中心驱动力。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发展压力日益加大,同时城市发展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具体来看,全球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需求剧增、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气候变化加剧乃至供应链受阻、全球通胀和生活成本问题凸显、新的武装冲突等。对此,联合国人居署在最新发布的《2022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中强调,城镇化模式亟需改变,应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打造公平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以实现更公平、绿色且以知识为基础的乐观愿景。

综合来看,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都在向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迈进。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通过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1项目标即为“建设包容、安全、有风险抵御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及人类住区”,这是峰会首次明确将城市可持续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整体框架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致,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环境稳定(environmental stability)以及社会包容(social inclusion)。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政策议题和战略规划方向对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实践模式进行了探索。从目前来看,全球各国和地区均因地制宜,颁布了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现实需求的差异化政策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自1972年国际上首次环境大会召开,我国也于1973年开始正式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发展措施,并于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确立。在这 一时期,我国的努力主要集中在环保和资源管理方面,而不是如今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据统计,1995~2005年间,全国城市化率每年提高近1.4个百分点,在此期间,我国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人口规模也大幅度增加4。鉴于此,我国政府逐步加强了城市规划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制定。2016年,中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措施,包括提高城市能源效率、推广低碳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等。近年来,考虑到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公共服务和社区参与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改善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提高生态效益并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资源密集、高污染的工业经济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服务经济转型的阶段,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赋能城市这一转型核心阵地显得至关重要。

然而,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实践不断增加深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在迅速增多且日趋复杂化,这些挑战主要表现为: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失衡和不稳定、环境可持续目标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间的矛盾、与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为了应对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各方面的挑战,城市规划者需要认识到前已有的技术发展和政策布局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随着城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断优化自身发展战略,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重新进入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视野。近年来,社会创新愈发受到重视,通过社会创新即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认可。实践中,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也已经将以鼓励社会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放入短期和长期战略规划中。而目前,我国在社会创新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尚缺乏相对应的政策制度,亟需在强化社会创新内涵理解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和评价社会创新,以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实现目标

鉴于社会创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以中国社会创新实践底蕴深厚与理论制度缺位间的矛盾为核心抓手,希望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及数据分析,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发展情境的科学、全面且可操作的城市社会创新评价体系,从而对国内现有社会创新概念内涵与理解进行补充,并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

从理论角度来看,虽然社会创新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其定义和评价指标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异。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以总结国内外关于社会创新的最新理论和实证成果以及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以定性定量考察我国各城市社会创新实践成效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入分析城市社会创新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表现效果,进而构建一套系统化指标体系。具体而言,本研究从社会创新的禀赋、实践与成效视角出发,在已有现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补充了潜力和投入相关指标,全面涵盖了社会创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现有投入和已有效果,不仅有助于弥补国内社会创新研究的知识空白,还能够更好地捕捉和应对不同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导致的指标体系衡量偏差。

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所建立的“三位一体”指标体系能够通过量化城市社会创新的潜力、水平和质量,更有效地评估我国城市社会创新水平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效果。这将为城市决策者和社会创新从业者提供宝贵的指导,不仅有益于国家政府深刻了解社会创新的实践现状、发展趋势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为其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战略措施提供参考,加速相应政策制度体系完善,还将帮助社会创新从业者全面掌握具体方向和方法,激励更多落脚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社会创新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推动社区的进步和繁荣。特别地,在政策实践方面,本研究旨在为加强与一线城市的交流和合作、为西部城市提供政策支持和合作、加强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加强社会福利制度研究和投入以及鼓励创新实践与成果的交流五个方面,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三、项目执行

根据计划,项目在2023年3月22日至4月5日建了创新评价体系初稿并讨论确定了覆盖的40所城市的城市清单,4月6日至12日项目组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讨论,基于行业内专家的反馈以及项目组对文献的理解建立并完善了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关数据收集计划。4月13日~19日进一步对相关专家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并将专家意见整合到指数计算当中。

4月20日至5月23日,项目组通过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通告、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CEIC数据库、企查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等渠道收集了指标体系所需相关数据并完成了相关的数据清理工作。在此期间,项目组也对广州市和佛山市境内的一些社会创新项目进行了调查和走访。

5月24日起,项目组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清单中的40所城市进行了相关的指标计算。同时,为使相关结果便于展示和理解,相关结果也同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6月7日,项目组完成了数据以及图表的雏形。在此基础上,项目组将图标数据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广州规划研究院的不同专家进行了咨询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7月1日起,项目组开始进行报告初稿的写作,并于9月31号完成初稿的写作。随后,报告组将初稿交于专业校对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校对,并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四、项目宣传

为了配合报告发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于2023年11月26日主办了以《中国城市的社会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现场,和瀚书院名誉理事乔元晖先生分享了他在江西上饶双溪村的社会创新案例,让大家亲身感受到社会创新的力量。随后,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助理教授侯韵博士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指数的构建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报告的关键发现。碳中和与气候变化学域助理教授陈罗烨博士与三位特邀嘉宾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探讨了社会创新的重要性。

嘉宾们纷纷发表观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和政府规划编制部主任霍子文院长指出,引入社会创新视角是创新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补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和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教授强调了创新型领导者的作用,他们认为城市需要吸引和赋能专业化人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以及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院长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字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教授则强调社会创新的目标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福祉服务。

最后,参与者和嘉宾们就区域性合作、创新溢出、创新公平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活动还邀请了新华网记者刘绪尧,中国能源报(人民日报)记者李孟鹏以及人民网广州频道记者贾红辉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旨在加大项目成果的影响力。此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三个官方公众号也对报告进行了报道。

 

五、项目总结

本项目对于相关组织的政策制定、活动参与以现实世界关于相关领域的讨论均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首先,它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和有效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社会创新政策和措施。这意味着政府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社会创新的效率和成效,从而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本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指导的资源平台,帮助他们寻找和申请适合自己的社会创新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这将有助于社会组织更好地开展社会创新活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区的发展。

另外,本项目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参与社会创新的信息渠道,激发公众对社会创新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增加公众对社会创新的了解和参与,将有助于促进社会创新的发展并增强社会凝聚力。

在实际影响方面,本项目通过量化和排名揭示了各城市在社会创新领域的表现,展现了各城市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这有助于各城市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并为未来制定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此外,本项目提供了一个客观和全面的社会创新评价体系,帮助各城市了解自己在社会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挑战。这有助于各城市更好地规划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社会创新能力。

最重要的是,本项目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社会创新交流和合作,让各城市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全国的社会创新水平和竞争力。这种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国家的社会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总体来说,本项目不仅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和资源,还在推动城市社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影响。这份报告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其为城市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指导,更在于其对促进城市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影响和推动作用。

发布时间:2024-01-25 09:00
浏览量:0
首页    项目报告    中国城市社会创新能力指数研究 结项报告

弘扬中华优良家风

助推社风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