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梦·中国青少年公益梦想”征文选登(一)

共解少年愁滋味——我的公益梦想之“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初二四班  刘思祺

 
  “人的心灵只能肩负必定数目的难过。假如难过达到没法蒙受的程度,就会逃逸到思想的深处,给埋了起来。”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无需考虑物质生活、温饱问题早已有保障的时代。可暗藏在黑暗处的病态精神需求也在疯狂的发芽,如不及时斩草除根,终将吞没我们的心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走在路上,不做些行动,不真正呵护他们,又怎能冷眼旁观?为什么我的公益梦是实现更多青少年在发展中保持心理健康?因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16%以上的青少年都存在心理问题。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心理不健康的同龄人。他们有些可能因为天生身体缺陷,呱呱落地就遭人白眼;有些可能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得不到亲情的关怀,逢人就诉说自己的委屈;有些可能在校园时被恶意欺凌,遭受心灵的创伤,日日夜夜辗转难眠……每个人都应当“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那些身强体壮、有无限精力的青少年,他们变得茫然,成为边缘人,难道不是因为缺少爱的呵护,缺少心灵间的沟通吗?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和社会,只有更无私的爱,才能拯救他们。
 
  从必然观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部分因素是家庭不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身边经常有父母离异的同学,父母或是不管不顾,或是无心照料。他们花更多时间追求物质的生活,却吝于花一些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这无疑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虽然众多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多是由成年人解决的,可我认为,青少年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和同龄人相处上。同龄人能够感同身受同伴的遭遇,他们更加了解同伴的心理问题,用同龄人之间的方式能帮助同伴走出内心的阴霾。所以,我认为,可以由同龄人之间建立一个公益组织,这些真正懂得如何处理青少年心理问题、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同龄人通过付出实际行动,专门服务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个措施能够实现,我愿与他们一起,走出家门,与“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青少年心灵相通;我会拉上我的同学一起,拒绝做冷漠的旁观者,陪伴有心理疾病的同伴战胜挫折。千千万万个有爱心、有理智的青少年啊,请你们把同情给行动,把时间给奉献吧!
 
  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能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是爱啊。我们都要相信,这世上没有绝对的黑暗!在这社会中,只有更多人参与到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队伍中,这爱的泉水才不会枯竭,才会奔流不息,滋润一代代青少年不断发展与成长!
 
( 指导教师:邵晓星)

 

放飞梦想,未来可期

北京市八一学校五(1)班   任可一

 
  曾参加过山区贫困儿童捐赠、“绿色低碳环保有我”等社会公益活动的我,从中体会到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可以获得自我价值。当看到“致中国梦·中国青少年公益梦想”征文启事,我迫不及待想参与其中,积极主动观察身边人和事儿,讲述自己的公益梦想。
 
  我的一名同学,原来一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前段时间和我聊天,说她上课总是走神,思想飘到了外太空,几次小练习也只能用惨目忍睹来形容。经过了“严密的侦查”,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缘由:也许是青春期的懵懂,也许是好感,用她的话描述就是“有喜欢的同学了”。为此,我特地关注了周围同学平时聊天内容,还真有所发现,有叛逆的、有沉迷游戏等早熟各种表现形式。
 
  我在网上查阅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些资料数据: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30%左右。许多青少年因为心理健康、性格缺陷、家庭破裂等问题,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看到这些,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让社会中的人们关爱青少年,关心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并创设帮助青少年敞开心扉、倾诉心声的环境,让学校和家长及时发现并理解关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未来我成为教育研究工作者,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倡议家校联盟等社会公益活动,共同完成以下方案:
 
  1.每周开展一次公益心理课程,唤起青少年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引导大家正确处理成长中的烦恼。
 
  2.鼓励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邀请心理专家,给青少年提供“心理沟通室”。让他们把不愿意、不敢与老师、家人说的话,说出来,得到心理专家的分析、疏导。
 
  3.设置一个宣泄心理压力的场所。这个场所最好是隔音的,同学们可以在里面大声呐喊。配备一些体育器材,让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对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
 
  期待未来,我会投身本项公益活动,积极思考,认真实践,奉献一份自己的光和热量。
 
(指导老师:孙新乐)
 

本文内容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发布时间:2022-05-10 16:16
浏览量:0
首页    公益梦想    “致中国梦·中国青少年公益梦想”征文选登(一)

弘扬中华优良家风

助推社风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