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慈善可持续发展研究(2018) - 健坤慈善基金会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得个人和机构在全球互联互通更为简单便捷。“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为慈善界带来新的捐赠方式,也提供了削减成本和拓宽联系的新途径。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互联网+公益”走在前列,成为解决透明度和效率问题的有效推动力。科技与慈善的结合日益成为热点,特别是科技界慈善家群体的兴起,带来了慈善事业的创新与变革,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新浪潮。
捐助科学研究的传统在西方较为盛行。早在十七世纪,伽利略将其发现的木星卫星命名为美第奇卫星,以纪念资助其研究的美第奇家族。在美国天文、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起步阶段,都可以看到慈善捐赠的身影。有研究表明,2005至2010年间,用于美国科学发展的慈善捐助以每年5%的速度持续增长,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总之,科技型企业家正在不断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投入和参与,慈善家们也正在关注科学研究,进行更具规模、更有远见的资助活动。未来公益慈善的发展将与科技发展的大浪潮相互叠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星际探索这些前沿科技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社会形态。避免科技的负面影响, 把握科技的演化方向,将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让公益理念融入科技,帮助科技实现更大价值,将人性的光辉注入科技的灵魂。目前,科技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已经崭露头角,中国慈善家们也日益关注并资助相关科学研究。
2015年9月,联合国召开发展问题特别峰会,结合正在转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未来15年的全球发展目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简称SDGs),指导未来15年全球发展工作的政策制定和资金使用,并做出彻底消除贫困的历史性承诺。SDG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各国慈善界针对2030议程的落地和行动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倡导和行动计划。
中国政府已将SDG充分整合到本国发展规划之中,于2016年先后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和《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对SDG在中国的落地,需要更广泛的政社合作和共同行动。中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参与水平虽然有所提升,但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了解仍有待深入,在自身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度和有机结合方面,存在认知和技术方面的挑战与困难。
以2030议程作为切入点,通过最佳实践案例和实地考察等系列项目活动,进行多层次推广,凸显科技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组织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更多力量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1、以“科技与慈善”为主题,开发科技与慈善创新典型案例;
2、发布《全球科技与慈善可持续发展行动报告》;
3、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工作坊、思享会等渠道推广科技与慈善的创新典范,提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健坤基金会在慈善行业国际对标与融合方面的声誉和影响力。
扫码在线阅读报告
弘扬中华优良家风
助推社风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