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瀚书院导师

        楼宇烈    (1934年12月10日5-)浙江省嵊县(今嵊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5年起);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起);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起);中国哲学博士导师(1990年起);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健坤慈善基金会家风顾问。

 

      曾任职务(部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1992-1997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1981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副会长(第三1988-1995年)。  

 

 

      学体团体(部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1992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第三届1988年起);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

 

      代表作品(部分)  

    《国学精神-中国的品格》《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十三堂国学课》《中华文明史(第4卷)》《东方哲学概论》《温故智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试论近代中国资产阶段改良派的哲学思想》,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佛教卷》

     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第14届2019“爱心奖”获得者。  

     

 

       201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聘任王振耀教授为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在王振耀院长带领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和养老服务研究,在慈善立法、公益政策改革、儿童福利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咨询方面完成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力的中国公益智库。        

     

       王振耀教授曾在国家民政部工作22年,为普及中国农村直接选举制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四级应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汶川地辰救灾过程中受到国家表彰,并推动建立了孤儿津贴、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多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制度。

     张国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200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        

      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暨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在欧洲执教多年。        

      曾获“纪念《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等、“中国好书奖”、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清华大学第三届王步高通识教育奖”。          

      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主讲的《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读》等被评为是清华大学及国家级“精品课程”。        

       著作:《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通史》、《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等。        

       主讲课程: 《国学智慧与领导力修炼》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与文明特色》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文化底蕴》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

      解玺璋       1953年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山东省肥城市。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副刊、专刊编辑、主编,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职称。北京作协第三、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理论和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业余从事文艺批评,涉猎电影、电视剧、戏剧、文学、图书多个领域,著有《喧嚣与寂寞》《说影》《五味书》《一个人的阅读史》等。近年热衷于人物传记写作,尤于近现代人物多有心得,已出《梁启超传》《君主立宪之殇》《张恨水传》《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等。

和瀚书院

     和瀚书院是北京市民政注册管理的民非机构。书院名誉院长兼导师楼宇烈教授,王振耀院长。书院以笃行务实、学以致用的精神,致力于中华优秀家文化的传承、研究和推广。其中包括研究类企业社会责任“和美家庭”课题研究,学习与实践结合的“读书会”活动等。和瀚书院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及学术文化机构共同携手砥砺前行,弘扬中华家文化;推动中华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